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Antithrombin-III 活性检测:...

Antithrombin-III 活性检测:把“看不见”的抑制分子量化成可重复的数据

2025-10-15

1. 为什么 AT-III 浓度≠活性:先拆穿品牌 COA 的文字游戏

血浆来源的 Antithrombin-III 在保存 6 个月后可能出现“抗原量 100%,活性 70%”的裂像。厂家只给浓度(mg/L)不给 IU/L,等于卖蛋白不卖功能。采购前要求提供肝素辅因子活性谱图,横坐标是凝血酶残留量,纵坐标是吸光度下降斜率,斜率越陡代表活性越高。没有这张图,试剂盒再贵也只是“蛋白溶液”。

2. 发色底物法:把抗凝过程拆成 405 nm 的线性曲线

检测核心分三步:

  • 样本 + 过量肝素 → 形成 AT-III-肝素复合物
  • 加入定量凝血酶,剩余酶量与 AT-III 活性成反比
  • 凝血酶切发色底物 S-2238,释放 pNA,405 nm 吸光度上升速度 ∝ 剩余酶量

直线斜率与标准品比对,可直接换算 IU/ml。全程 37℃ 恒温,斜率 R2 低于 0.99 必须重做,任何温度波动 1℃ 会引入 4% 误差。

3. 标准曲线陷阱:冻干血浆标准品复溶后 2 h 失效

WHO 3rd IS 标准品打开后,AT-III 活性以 3%/h 速度衰减。实验记录里写“标准曲线 R2=0.98”却没写几点几分测的,审稿人一问就穿帮。把复溶后的标准品分装 0.2 ml/管,-70℃ 速冻,只用一次,曲线线性可维持 0.999 水平,节省 30% 标准品用量。

4. 样本前处理:溶血指数 300 就偷偷吃掉 10% 活性

红细胞破裂释放的游离血红蛋白会结合肝素,导致 AT-III 激活效率下降。肉眼“微红”样本用分光光度计测 540 nm,吸光度 >0.2 直接丢弃。别指望离心再测一次,AT-III 与凝血酶的结合是瞬时平衡,溶血后活性丢失不可逆。

5. 肝素干扰区:浓度太高反而把 AT-III“淹死”

肝素 >3 IU/ml 时,过量负电荷包裹凝血酶,空间位阻让 AT-III 找不到底物,测得活性假性偏低。遇到肝素治疗患者血浆,先加 1:1 聚凝胺(Polybrene)中和,再上机,回收率从 78% 提到 96%。跳过中和步骤,结果直接报废,病人会被误判为“先天性 AT-III 缺陷”。

6. 批间差控制:把“同批号混合血浆”做成随行质控

实验室自己收集 20 份正常血浆,混匀后分装 50 μl/管,-70℃ 存一批“室内质控品”。每块 96 孔板加两列随行质控,CV 目标 <5%。出现漂移立即锁定当日标准品、底物、酶三要素,省得把整月数据全部勾销。外购质控品 400 元/支,自制成本 15 元/支,一年能为课题组省出一台小型离心机。

7. 结果换算:把 IU/ml 转成“正常百分比”才能跨文献对话

文献里写“AT-III 活性 85%”指的是相对于正常混合血浆的百分比。仪器原始出 IU/ml,需要乘以各实验室转换系数 k(k=1/正常混合血浆 IU 均值)。把 k 值贴在仪器旁,学生换班也不会把 0.95 IU/ml 写成 125%,避免临床会诊时鸡同鸭讲。

8. 数据报告:附三张图让审稿人闭嘴

  • 标准曲线:横坐标 0–1.2 IU/ml,纵坐标 ΔOD/min,带误差棒
  • 质控图:30 次室内质控值,±2SD 线
  • 典型样本:高、中、低三条动力学曲线,标注 R2

三图齐全,杂志几乎不会再要求补充实验,返修周期缩短 20 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