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SCF 干细胞条件培养基选购指南...

SCF 干细胞条件培养基选购指南:把钱花在刀刃上

2025-10-15

1. 先厘清:你买的是“培养基”还是“条件培养基”

SCF 在细胞圈里被默认识别为 Stem Cell Factor,但商品化产品常把“含 SCF 的条件培养基”简写成 SCF Medium。下单前务必读小字,确认瓶里到底是:

  • 重组蛋白 SCF(冻干粉)
  • 含分泌因子的完全培养液(已加 SCF、 bFGF、胰岛素等)
  • 还是只有空载体细胞的上清液

把类别看错,实验直接归零,发票只能当书签。

2. 活性单位 vs 质量浓度:厂家最爱埋的坑

同样写 10 ng/ml,CHO 表达的 SCF 比 E.coli 糖基化完整,活性高 1.8–2.2 倍。看 COA 时优先找 ED50(刺激 TF-1 细胞增殖半数有效量),数值越低代表比活越高。别只盯 ng,否则买到“称重合格、功能拉胯”的便宜货,还要自己补浓度,预算翻倍。

3. 血清方案:要不要“无血清”不是情怀问题

  • 做原代造血干细胞培养,带血清版本(5% FBS)可让细胞快速贴壁,但 48 h 后分化率升高。
  • 做类器官或 CAR-T 扩增,必须选 Chemically Defined(CD)级别,瓶身标注“NO FBS, NO xeno”。多付 30% 的钱,换来 FDA 申报时不用补外源病毒检测,性价比其实更高。

4. 包装体积与反复冻杀:实验重复性的隐形杀手

SCF 含 4 个半胱氨酸,形成二硫键才有活性。厂家推荐“一次性分装”不是客套话。45 ml 大包装看似便宜,每开盖吸 1 ml,瓶内体积减少,蛋白浓度因蒸发被“被动浓缩”,活性曲线呈锯齿状。买 5 ml×10 支的小包装,贵 8%,但能把 CV 值从 18% 压到 5%,发文章时审稿人挑不出毛病。

5. 兼容性测试:别等细胞“投票”才后悔

拿到新批号先做 24 h 预实验:同一来源的 CD34+ 细胞,分成旧批号对照组与新批号梯度组,看 72 h 增殖倍数。若新批号 EC50 偏移>1.5 倍,直接退货,厂家会乖乖换新货并承担运费。跳过这一步,等正式实验细胞不增殖,快递单都过期,只能自费重新买。

6. 价格锚点:把“每百万单位活性”做成 Excel

列表头四栏——报价、总活性(IU)、每 10? IU 单价、到货周期。横向对比五家供应商后,你会发现最贵的 A 公司其实比最便宜的 E 公司便宜 12%,因为蛋白比活高,用量减半。把表格截图发给采购部,领导签字速度会快很多。

7. 冷链与签收:夏天最容易翻车的一公里

SCF 条件培养基在 37℃ 放置 6 h,活性损失 40%。快递箱里若只有普通冰袋,表面温度 8–10℃,风险极高。要求厂家用“相变冰盒(-2℃)+ 温度记录仪”,签收时导出 PDF,曲线高于 4℃ 就拒收。别怕麻烦,真出问题,这份 PDF 是你索赔的唯一直接证据。

8. 批次留存与追溯:发文章前再省一步,后面补实验多花万把块

每批 SCF 留 200 μl 原液 –80℃ 封存,写好编号、到货日期、开封日期。杂志要求补体外数据时,直接拿同批号蛋白,避免“用新批号重做所有实验”的尴尬。看似占用一盒冻存盒,实际节省 2–3 周重复实验时间,赶毕业答辩或项目结题时就知道值多少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