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检出限按 EP-17 算,空白限 LOB 3.2 pg/ml,检出限 LOD 8 pg/ml,定量限 LOQ 15 pg/ml。厂家只写“8 pg/ml”却不给算法,默认按“零孔均值+2SD”充数,实际 LOQ 可能飙到 25 pg/ml。索要 EP-17 报告,报告里要出现 60 次独立空白、3 批试剂、2 台仪器数据,缺一行都不算数。
健康人血清 IL-18 中位数 120 pg/ml,脓毒症峰值 1200–1800 pg/ml。把上限拉到 2000 pg/ml 并给出 1:10 稀释回收率,可避免样本二次稀释。验证报告里要看到 1800 pg/ml 加标回收 92–108 % 区间,否则高端数据会被审稿人打回。
IL-18 与 IL-37 同属 IL-1 超家族,同源性 28 %,是最大交叉嫌疑。说明书若没写 IL-1β、IL-1Ra 交叉值,直接发邮件索要。正规报告里会列出 20 种细胞因子交叉均 < 0.05 %,缺一项就默认不合格。
肝素血浆里 IL-18 与肝素形成复合物,回收率掉到 70 %。说明书写 98 % 却没注明基质,等于白写。让厂家提供“血清、EDTA、肝素、柠檬酸盐”四种基质对比,只有血清和 EDTA 达标才能用。
行业默认 3 批试剂算批间差,稳健度不够。高端厂家用 10 批试剂、3 个操作员、5 台酶标仪,CV 仍 < 7 %,这种数据才配得上“批间差”三个字。索要 10 批报告,缺一批都可能在换批号时翻车。
冻干标准品 -20 °C 存 24 个月不稀奇,液体试剂 2–8 °C 能存 24 个月才是硬功夫。看说明书小字:液体标准品是否含 0.02 % Proclin 300 与 20 % 海藻糖,缺一项就别指望 2–8 °C 长期存。
IL-18 国际标品 NIBSC 93/562,浓度 10 000 IU/支。厂家若把自家标准品与之比对,给出 IU 与 pg 双单位换算 1 IU = 25 pg,说明溯源链完整。没有 NIBSC 对标,浓度绝对值等于黑箱。
同一块板 A1 与 H12 因蒸发差异可达 6 %。厂家参数写“板内差 < 5 %”需附 96 孔热力图,颜色梯度一眼看出边缘孔是否被剔除。没有热力图就默认 5 % 是平均值,边缘孔可能 8 % 起步。
“3 h 出结果”常把 1 h 样本孵育算进去,实际从加样到读板 4.5 h。计划实验时看脚注:是否含 60 min 样本孵育 + 30 min TMB 显色。若写“3 h 不含加样”,真实总时长 3 h 45 min,别等下班才发现做不完。
血清血红蛋白 1 g/L 时,OD 450 nm 背景 +0.08。说明书给出双波长 OD 450–630 nm 扣除算法,背景可压到 0.02。若未写 630 nm 参考波长,高溶血样本会把 200 pg/ml 报成 250 pg/ml,直接假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