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抗体对表位距离决定真阳性
IL-1β 成熟段 117–269 aa,前体段 1–116 在血清里半衰期 6 h。
-
捕获抗体若落在 202–215 构象环,检测抗体落在 250–263,可完全避开前体交叉。
-
说明书未标注“识别成熟段”直接索要 epitope mapping,无报告默认含前体信号,炎症样本假高 30 %。
2. 灵敏度写 0.5 pg/mL 不算数,看功能灵敏度
厂家常把零标准+2SD 当“检测限”,注册检要的是 60 例基质里 95 % 检出限。
-
要求提供 3 批试剂盒、3 天、3 台仪器的功能灵敏度报告,数值 ≤1.2 pg/mL 才够写进注册资料。
3. 交叉反应必须给到 100 ng/mL
IL-1β 与 IL-1α、IL-18 同属 IL-1 超家族,β-折叠核心区 28 % 同源。
-
参数表需写明“IL-1α 100 ng/mL 交叉 <0.02 %”,缺浓度上限视为无效声明,审评直接发补。
4. 标准品溯源链写进 COA
WHO 国际标准 86/680 活性 100 000 IU/ampoule,继任品 21/368 活性 7 500 IU/ampoule。
-
试剂盒把每 1 ng 换算成 IU,并给出相对于 21/368 的相对活性 0.95–1.05,临床实验室可直接 IU 上报。
5. 样本体积 50 μL 还是 100 μL 影响预算
高敏 Kit 把用量压到 25 μL,看似省样,稀释倍数低,基质效应放大 1.8 倍。
-
要求厂家提供“25–100 μL 血清量-回收率曲线”,回收率 90–110 % 区间越宽,越适合小鼠尾血等微量样本。
6. 板间差用“斜率比”替代 CV
四参数拟合斜率 a 值批间差异 <4 %,比末端 CV 更能反映真实漂移。
-
让销售把 10 批 COA 的斜率 a 做成折线图附在说明书附录,审评员一眼可判稳定,省去 40 例血清桥接实验。
7. 运输温控:干冰还是冰袋?
IL-1β 抗体对温度震荡敏感,反复冻融一次活性下降 10 %。
-
选购时问清“运输是否全程 -20 °C 干冰”,并要求箱内温度记录仪数据;冰袋运输即使 48 h 保持 0–4 °C,标准品也出现 5 % 漂移。
8. 售后支持:数据诊断模板
靠谱厂家会附带 Excel 模板,自动计算回收率、平行性、Hook effect。
-
发邮件 24 h 内收到修正后的四参数曲线和可疑样本标记,比便宜 300 元更有价值。
9. 价格陷阱:预稀释标准品
预稀释 7 瓶套装开封后 24 h 失效,年用量 20 块板浪费 30 % 成本。
-
选“冻干标准品 + 自备缓冲液”,自己分装 50 μL/管,-80 °C 存 6 个月,平均到每块板成本降 35 %。
10. 文献背书法:IF>5 的 paper 才是硬广
让销售提供近三年内使用同款 Kit 发表的 SCI 原文,IF>5 的至少 3 篇,文中材料部分必须写明货号与批次。
-
PubMed 检索“Human IL-1β ELISA Kit + 货号”返回 0 篇,直接换供应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