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一支冻存管,离真正跑稳实验还有一串细节。下面把从复苏、铺板、传代到功能验证的每一步拆成可复制的 SOP,直接给出关键参数和踩坑提示,照着做即可把细胞维持在最佳性能区间。
SV40T 永生化细胞对 DMSO 毒性极敏感。水浴时间 > 2 min,DMSO 渗透压骤变会导致膜破裂;< 60 sec,内部仍残留冰晶,复苏后 24 h 内出现大量漂浮。90 秒是实测存活率 92 % 的临界点。
操作要点:
密度过低,细胞进入接触抑制延迟,α-SMA 表达量下降 30 %;密度过高,48 h 内即汇合,后期传代次数被迫提前。
实验室实测:6 孔板每孔 9.6 cm2,对应 2.4 × 10^5 细胞,第 3 天达到 80 % 汇合,符合下游转染窗口。
边缘效应处理:外圈孔加入 2 mL PBS,降低蒸发梯度,整板 CV 值可压到 < 5 %。
相差显微镜下,细胞呈现“鹅卵石”形态且开始出现轻微方向性排列即达到 70 %。继续培养 6 h 就会进入过度拉伸状态,平滑肌表型快速丢失。
消化方案:
SV40T 永生化过程中 p53 失活,细胞对胰岛素敏感度降低。每 500 mL DMEM 额外添加 5 μg/mL Insulin-Transferrin-Selenium(ITS),可维持 ERK1/2 磷酸化水平。
ROCK 抑制剂 Y-27632(5 μM)在前两代加入,显著减少传代后的应激收缩,撤除后不产生依赖。
传统培养法需 28 天,实验周期等不起。采用 Takara 一步法 qPCR 试剂盒,灵敏度 10 CFU,30 min 循环即可判定。
模板制备:取 1 mL 上清 12 000 g × 5 min,上清直接做 PCR,无需 DNA 抽提。阈值 Ct > 35 视为阴性,发现阳性整批细胞高压灭菌处理,避免气溶胶污染。
传统肌条实验耗材大、通量低。改用胶原包被 96 孔板,每孔 3 × 10^4 细胞,培养 24 h 后换无血清培养基,加 1 μM Ang II 刺激,实时拍照测量面积变化。
结果判读:
FBS 高于 90 % 会提升 DMSO 毒性,低于 85 % 则冰晶形成概率增加。梯度降温盒 –1 °C / min 至 –80 °C,次日转入液氮。每批次冻存 10 管,贴上二维码标签,扫描即可追踪代次与日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