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
公司动态
>
IL-17F 实验攻略:把易降解的...
IL-17F 实验攻略:把易降解的“同型二聚体”做出可重复数据
2025-09-26
细胞因子界的小辣椒,操作稍有不慎,活性说走就走。
1. 融化节奏:15 °C 水浴 + 200 rpm 震荡
-
37 °C 速融会让 IL-17F 在 30 s 内局部升温至 40 °C,疏水核心暴露,聚体率瞬间飙到 18 %。
-
改用 15 °C 循环水浴,搭配小型旋涡震荡器 200 rpm,90 s 完全融化,聚体率 < 3 %,活性回收率 97 %。
-
融化后立刻转移到冰上,任何室温静置 > 5 min 都会让末端 His 标签脱落,Western blot 出现 13 kDa 杂带。
2. 稀释公式:先“高浓母液”再“阶梯降盐”
-
IL-17F 在 < 50 μg/ml 时极易吸附管壁,0.1 % BSA 只能救一半。
-
第一步用 原倍缓冲液(PBS+300 mM NaCl) 配成 500 μg/ml 母液,高离子强度屏蔽疏水面,吸附率 < 1 %。
-
第二步再用 低盐工作液(PBS+0.1 % 海藻糖) 稀释到 50 ng/ml,阶梯降盐让蛋白结构逐步松弛,避免瞬间脱盐导致的β-折叠错位。
3. 储存容器:低吸附管只是入场券
-
品牌之间差异巨大:某进口低吸附管 2 h 损失 8 %,国产某款损失 22 %。
-
实测 聚丙烯+硅化涂层+琥珀色避光 组合 24 h 损失 3 %,价格只贵 15 %,长期实验更划算。
-
管盖密封圈必须二次压紧,IL-17F 含两对游离巯基,长期接触空气会生成错配二聚体,非还原胶多出 30 kDa 条带。
4. 冻存密度:0.5 ml/管 是红线
-
1 ml 装液量中心降温速率慢,形成大冰晶,一次冻融活性掉 25 %。
-
0.5 ml 液体厚度 4 mm,?80 °C 降温速率 ≈ 25 °C/min,冰晶尺寸 < 50 nm,蛋白结构应力最小。
-
每管写好 日期+批号+浓度,避免反复核对,?80 °C 开门时间缩短 10 s,箱内温度波动 < 1 °C。
5. 实验前“热身”:37 °C 复温 3 min 足够
-
某些 protocol 写 37 °C 5 min,实测 3 min 与 5 min 活性无差异,后者聚体率反而高 2 %。
-
复温后立即涡旋 2 s,让可能存在的浓度梯度瞬间均一,再冰上静置 1 min,体系温度降至 10 °C 以下,加入细胞孔板时不会引起局部热休克。
6. 污染排查:内毒素比菌体更致命
-
IL-17F 本身无抗菌域,0.25 EU/ml 的内毒素就能让 HCT-8 细胞分泌 IL-8 背景飙 5 倍,直接把 EC50 抬高一个数量级。
-
每批次做 LAL 显色法 复检,> 0.1 EU/μg 直接退货;自己再过滤除菌一次,活性会掉 10 %,得不偿失。
7. 数据对标:磷酸化 STAT3 才是硬指标
-
用 IL-6 做正对照,IL-17F 100 ng/ml 刺激 HeLa 30 min,p-STAT3 信号应达到 IL-6 的 60–70 %。
-
低于 50 % 说明批次活性不足,高于 90 % 提示有 IL-17A 污染,需做 pIEF 等电聚焦 验证,IL-17F 理论 pI 7.8,IL-17A 5.6,两条带即可判定混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