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细胞分析与临床检验领域,血磷检测是评估人体矿物质代谢状况、诊断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血磷主要以无机磷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,其浓度的异常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,精确检测血磷浓度对疾病的诊断、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关键作用。本文聚焦于血磷检测的解决方案,从检测方法、操作流程、质量控制及结果解读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。
比色法是血磷检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,包括钼蓝法和偶氮砷 III 法。钼蓝法的原理是磷酸根在酸性条件下与钼酸铵反应生成磷钼杂多酸,再被还原为蓝色的钼蓝,颜色深浅与磷酸根浓度成正比。其特点是操作简便、成本低、适用范围广,但存在易受样本中其他还原性物质干扰的缺陷,如高浓度的维生素 C、尿酸等可能使结果偏高。偶氮砷 III 法的原理是磷酸根与钼酸铵形成磷钼杂多酸后,再与偶氮砷 III 结合形成红色络合物,颜色的强度与磷酸根浓度相关。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钼蓝法有所提高,且受干扰因素相对较少,但操作相对复杂,成本也略高。
离子选择性电极法通过测量溶液中磷酸根离子的活度来确定其浓度。该方法的优点是可直接测量离子活度,不受样本颜色和浊度的影响,且能实时监测血磷浓度的变化,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等需要连续监测的场景。然而,其缺点是电极性能易受温度、pH 值及样本中其他离子的干扰,需定期校准和维护电极,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,且检测成本相对较高。
酶法利用磷酸酶将有机磷酸酯水解为无机磷酸根,再通过比色法或其他方法测定磷酸根的生成量。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、灵敏度高的优点,可有效避免样本中其他还原性物质的干扰,适用于微量样本和高精度检测需求。但其局限性在于对试剂的质量要求高,酶的活性易受温度、pH 值等因素影响,且检测成本较高,操作步骤相对复杂,检测时间较长。
血磷检测通常采用静脉血样本,采集时应使用不含抗凝剂或含适宜抗凝剂(如 EDTA)的采血管。采集后应尽快分离血清或血浆,避免细胞代谢对血磷浓度的影响。例如,若样本放置时间过长,血细胞会继续代谢消耗磷酸根,导致血磷浓度逐渐降低。因此,在采集样本后,应在 30 分钟内完成离心分离,并将分离后的样本妥善保存于适当温度(如 2 - 8℃)的环境中,等待检测。
对于某些特殊样本或检测方法,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。如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检测时,需对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和过滤,以消除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,如蛋白质、脂质等。同时,在稀释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稀释比例,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按照所选检测方法的操作规程进行检测。以比色法为例,需先将样本与试剂混合,控制好反应温度和时间,然后在比色仪上进行测量。在测量过程中,应确保比色仪的波长准确、光源稳定,避免因仪器因素导致检测结果偏差。对于离子选择性电极法,需先对电极进行校准,将电极浸入标准磷酸盐溶液中,调整电极的零点和斜率,使其达到最佳测量状态,然后将样本置于电极上进行测量。
检测完成后,根据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或计算公式计算出血磷浓度,并将结果与参考区间进行对比分析。同时,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、病史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,对血磷浓度的异常变化进行综合解读。例如,血磷浓度升高可能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、慢性肾衰竭、维生素 D 中毒等疾病相关,而血磷浓度降低则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、营养不良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疾病。在报告结果时,应注明检测方法、参考区间以及样本采集和处理的相关信息,以便临床医生准确判断和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