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细胞解毒机制研究和疾病标志物筛查领域,谷胱甘肽S-转移酶(GST)作为关键酶,其活性检测对于理解细胞抗氧化应激和药物代谢过程至关重要。本文聚焦于谷胱甘肽S-转移酶(GST)检测试剂盒的操作使用,提供详细且实用的实验指导。
在进行GST检测前,样本的准备与处理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第一步。对于组织样本,通常需要进行匀浆处理。取适量组织(约100-200mg),加入预冷的生理盐水或专用裂解缓冲液,使用组织研磨器或匀浆仪进行充分匀浆,确保组织细胞破裂释放出GST酶。匀浆过程中需在冰上操作,避免酶活性因温度升高而丧失。
细胞样本的处理则相对简便。收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,通过离心(1000-2000rpm,5分钟)去除培养基,加入裂解液,按照适当比例(通常每百万细胞加入100-200μL裂解液)轻轻吹打混匀,使细胞充分裂解。裂解后的细胞悬液需在冰上孵育10-15分钟,期间可轻柔涡旋混匀数次,以确保酶充分释放。
无论组织还是细胞样本,裂解完成后均需进行离心(10000-14000rpm,10-15分钟,4℃),取上清液作为待测样本。此步骤可有效去除细胞碎片和其他不溶性杂质,防止其干扰后续的酶活性检测。
在实验开始前,仔细阅读试剂盒说明书,了解各组分的储存条件和配制方法。通常,GST检测试剂盒包含GST底物(如CDNB)、NADPH再生系统(包含NADP?和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等)、以及其他缓冲液和辅助试剂。
底物溶液的配制需使用新鲜的超纯水,并根据实验所需量现配现用。例如,对于含有CDNB的底物溶液,需准确称取适量CDNB粉末,溶解于指定溶剂(通常是异丙醇或专用溶解液)中,配制成指定浓度(如10mM)。配制过程中应避免溶液接触皮肤和黏膜,因为CDNB具有一定毒性。
NADPH再生系统的组分需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顺序依次加入反应体系。例如,先加入NADP?,再加入葡萄糖-6-磷酸脱氢酶和其他辅助因子。各组分加入后需充分混匀,但避免剧烈振荡产生气泡,因为气泡可能干扰后续的光谱检测读数。
将待测样本、标准品和试剂按照试剂盒指定的顺序加入96孔板或比色皿中。以比色法检测为例,通常反应体系包含样本(20-50μL)、底物溶液(50-100μL)、NADPH再生系统(50-100μL),总体积根据具体试剂盒而定。
加入样本和试剂后,需立即启动反应计时。将反应体系放入酶标仪或分光光度计中,设置检测波长(通常为340nm,用于监测NADPH的吸光度变化)或根据试剂盒指定波长(如405nm用于监测CDNB与GSH结合产物的吸光度)。记录反应初始时刻(t=0)的吸光度值,并每隔30秒记录一次吸光度值,连续监测2-5分钟。
在数据记录过程中,需注意区分线性反应阶段和非线性阶段。线性反应阶段的吸光度变化率与GST酶活性呈正比关系,而非线性阶段(通常出现在反应后期)吸光度变化趋于平缓或出现波动,此时数据不宜用于计算酶活性。通过绘制吸光度值随时间变化曲线,选取线性部分计算斜率,进而根据标准曲线换算出样本中GST的活性单位。